毛主席竟是浙江人,唯一嫡孙回清漾认祖,毛家村有何神秘之处?

毛主席竟是浙江人,唯一嫡孙回清漾认祖,毛家村有何神秘之处?

众所周知,毛泽东主席对辣椒情有独钟,他是地道的湖南人。然而,有趣的是,在毛氏族谱中却记载着一个神奇的地方——衢州清漾村,这里被认为是毛主席的祖籍。这就意味着毛泽东主席从湖南人变成了浙江人!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神秘的地方。

清漾村座落在浙江省江山市石门镇南部,是一个拥有一千多年历史的古村落。清漾村以“贵而不富”著称。毛氏家谱中有记载“毛氏祖居三衢”,这里的“三衢”指的是,这个小村庄竟然培养出6位尚书和83位进士。尚书相当于现今国家部委部长的职务,而进士则相当于教授级别。这个小村庄居然涌现出如此多的人才,令人惊叹不已。

毛氏姓源于“姬”姓,起源于周文王姬昌后裔。周文王的儿子姬明,被封于毛,后来以封地为姓氏,姬明史称毛伯明。

故事追溯到周武王灭商之后,周公旦建议不将商朝后代绝户,而是派遣管叔鲜、蔡叔度、霍叔三人在原都城建立监视机构,成为“三监”。这样一来,商朝后代被软禁,有效防范了他们的反扑。这段历史揭示了毛氏家族与王室的渊源。

众所周知,周武王在生病时原本打算将王位传给周公旦,但周公旦拒绝接受,并表示自己愿意担任辅政亲王的职务。由于当时即位的周成王只有12岁,对政务一窍不通,周公旦不得不承担起执政的责任。这一时期,被称为“三监之乱”,是由于“三监”怀疑周公旦意欲篡位而爆发的内乱。

在平定了“三监之乱”后,为了巩固东土的统治,毛国原本位于陕西的一支迁徙至河南宜阳县东北部的毛泉。毛国内的居民全部改姓毛。

随着毛国的灭亡,一支毛氏后裔迁徙至原阳,由毛宝领导,将王室迁徙至长江以南,在浙江衢州定居。

清漾村——清廉之乡 毛泽东主席一生清正廉明,教育身边的人不搞特殊,倡导勤俭节约。这种品德值得我们学习,但更追溯的话,我们会发现清廉是毛氏家族的传统。

明朝时,清漾村出了六尚书之一的毛恺,他在刑部担任尚书。尚书的身份使得他的家庭富足起来,于是想要翻修和扩建房屋。然而,与邻居发生争执,因为古时房屋的划界不如今日明确,双方争论不休。

家人认为他们有一个大官,便写信给毛恺,希望他能通过权势震慑县令,以达到私人目的。毛恺收到信后,意识到家人想要利用他的官威不当,于是回信指出了不当之处。家人接到毛恺的回信,深感受教,并为之前的错误感到惭愧。因此,他们不仅不再争夺那三尺地,还让出了三尺。

邻居原以为大官家会利用权势,没想到毛恺家却主动让步,感到不好意思,于是两家之间留下了六尺的过道。

从此,“让他三尺又如何”成为当地的名言,也成为一种家风,一直传承至今。2017年,由于发展建设需要,清漾村需要征用村民的自留山。经历土地征用的人都知道,这往往会引发分歧。在这个项目中,有4户村民在山地划分和权属上发生了分歧,征用工作陷入僵局。

这时,山场归属人毛延权遵循家风,劝说家人为了邻里和睦,可以适度让步。经过思想工作,他找到村干部,主动提出拿出自己的一部分山地和5000元征地款,补贴给其他村民。这一举措使得工程顺利进行,摆脱了困境。

《清漾毛氏族谱》证实了毛主席的出身。1999年,毛永国得知有一名毛氏后裔打算将出售的《清漾毛氏族谱》出自清同治年间,共65册。这套族谱是毛氏家族的珍贵资料,毛永国迅速联系当事人,决心购回这部族谱。

尽管商人并不了解这本书的真正意义,但至少他知道这是清朝时期的物件,是一件古董,肯定不能便宜卖。于是他出价3000元。那时候的3000元可谓是一大笔钱。毛永国是个清廉的人,他的家底即便两袖清风,也没有这么多钱。

于是,他向江山市副市长何蔚萍汇报了此事。何副市长非常重视,找到了一位从商的毛姓董事长,希望他能提供赞助。毛赛春董事长一听到这个消息,也非常重视关乎自家的家谱,于是出资将其买下。然而,买下来后问题来了,哪里适合放呢?

毛永国曾是《江山市志》的编纂者之一,他认为将家谱交给江山市档案馆保存是最为稳妥的选择。从此,这本书就在江山市档案室找到了安身之地。

为了研究毛氏一族,郑艮安、毛永国等人制作了111代毛氏世系衍脉图,梳理出了江南毛氏的始祖与毛姓渊源关系。令人惊奇的是,他们似乎找到了毛主席的“根”!

这一发现引起了轩然大波。因为在大家心中,毛主席是湖南韶山人,现在却发现他的祖籍竟然在江南。这本《清漾毛氏族谱》的历史价值更加彰显,于2001年,江山市档案局将其申报为“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工程”。

毛氏族谱详细记录了毛太华的迁徙历史。元末时,毛太华随朱元璋的起义军征战打败元王朝。以其勇猛的战斗表现,他为大明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。明朝初期,毛太华从江西一路征战到云南澜沧,凭借卓越的军功,晋升为百户长。

自北宋开始,江西蓬勃发展,涌现出欧阳修、王安石等大文豪,同时交通和商贸等领域也取得长足发展。然而,战乱频仍,不管是谁,都难逃战火的洗劫。

明朝建立后,为了让农民能够参与边疆防卫,朱元璋将江西的一部分人口迁徙至云南。这些被征召的农民在云南耕地,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同时,也为边疆的士兵提供了粮草物资。朱元璋还在云南边疆安排了军队,而毛太华便是其中的一员。

随着战事的逐渐平息,毛太华在云南澜沧安了家,成家立业。有传言称,毛太华愿意在这个地方定居,是因为这里有许多毛姓人群,他在这里感到很有归属感。根据经史学家的研究,古时的澜沧即是今天的永胜县。

截至2000年2月,永胜县有3000多名毛姓居民,占当地汉族的1.25%。在全国范围内,毛姓人口并不占比很高。然而,在一个地区拥有1.25%的毛姓占比已经相当可观,表明毛太华一族在这里有着悠久的历史。那么毛泽东主席为何最终在韶山出生呢?

尽管毛太华在云南定居,但中国人有着落叶归根的传统信念。随着多年的发展,云南地区的生产力显著提高,许多人开始回流内地。明朝政府也呼吁人们回乡。再加上民族融合,尽管毛太华的妻子是彝族人,但她也在一定程度上经历了汉化。这一系列的变化使得毛太华对故乡的思念愈发强烈,渴望回到老家。

明朝军户制度十分严苛,毛太华想要全家迁回老家是不可能的。明朝规定:为了继承上一辈的军户地位,必须留有家人在当地,否则将失去官府的保护。

换句话说,毛太华若想安全返乡,必须留下两个儿子。最终决定带着长子和小儿子回去,而将老二、老三留在云南。

或许有人质疑,为何他回老家不是回江西呢?毕竟毛主席是湖南人,两者并不在同一个省。根据《毛氏族谱》记载,在明成祖时,毛太华原计划带领家人一起回江西,但途中发生意外,无法完成回江西的计划。

在多次考虑之后,觉得湖南湘潭更为接近故土,而且在路过湖南时,发现这个地方更适合居住。于是,毛太华改变了计划,选择留在湖南湘乡定居。于是,毛太华一家在湖南湘乡安了家,成为了第一代韶山毛氏。

韶山毛氏虽然未能回到江西吉水老家,但与吉水那边一直保持着联系。《源流记》记载,在清康熙时,江西吉水的毛氏得知韶山有毛氏一支后,携带家谱前来寻亲,并希望漂泊在韶山的毛氏后人能够回到江西。然而,当时的交通条件远不如今日便捷,需要骑马或步行,江西吉水与湖南湘乡相隔千里,回一趟实在十分困难。

由于经济原因,韶山毛氏未能回到江西寻根,但这层血缘关系却是永远不会断的。尽管这些历史传说口耳相传,与实际情况或许有出入,但对于还原当时情景仍具有重要帮助。

在书中提到的“毛家湾”位于程海附近,据说是毛太华一家曾经耕种的地方。如今,湖南湘潭的毛氏人也自称是毛家湾这一支迁徙而来,有些人曾回到毛家湾认亲,并保持了长期的联系。

毛氏家谱的“近代史”详细记录了毛泽东及其祖父辈的生平。

毛泽东的祖父毛恩普生于清朝道光年间,其父毛贻昌在同治年间出生。毛贻昌有5男3女,但只有毛泽东和另外两个兄弟成年。毛泽东是三个兄弟中最大的。担心毛泽东像两个早夭的哥哥一样出问题,父母在他出生后不久,带着他去屋后神庙拜石头为仙娘,祈求神明的保佑。为强调他是仙娘的儿子,毛泽东还被取名为“石三伢子”。

值得注意的是,许多家庭都有族谱,但其意义大多在于炫耀祖先的伟大成就。很多时候,这些记载都是杜撰或将别人的功绩附加到自家族谱上,真实性存疑。然而,毛氏家谱却与众不同。

毛氏族人编写家谱时本着尊重史实的原则,以“信以传信,疑以传疑”为准则。他们并非为了炫耀而编写家谱,而是真实地记录家族在不同时期的迁徙和发展历史,以便后人了解家史。这也反映了毛氏一族自古以来务实踏实的家风。

尽管在韶山世代务农,未创造出显赫的业绩,但“家规”“家训”从未被忽视。对于普通人和普通事物,他们也从未敷衍了事,虽然普通,却篇幅齐整,内容广泛。

即便需要进行重修,毛氏家谱也是踏实地进行。所有记载都有凭有据,根据族人的接受能力安排体裁和内容。毛氏家谱保留了中华优良传统,如孝亲敬友、端正品行、祭祀祖宗等。从毛泽东的实际行动中也可见,他继承了这些优良传统,并通过家规和组训教育自己的后代。

毛泽东一直谨守家规,终身学习。他从小就热爱读书,有人听说毛泽东在喧闹的市场上依然专心致志地阅读。毛泽东将读书学习视为休息,即便在日理万机的生活中,他也用读书学习来填充休息时间,认为这是一种头脑休息的方式。他也不断教育身边的人,鼓励他们不断学习。

2009年5月,毛泽东的唯一嫡孙毛新宇来到了毛氏的祖籍。当时,毛新宇已经是副部长、现役少校。

毛新宇是毛泽东次子毛岸青和邵华的儿子。毛泽东去世时,毛新宇还只是个6岁的孩子。随着年龄的增长,毛新宇对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,尤其热衷于研究毛泽东的军事思想。通过努力,毛新宇获得了军事科学院博士学位。

在历史研究中,神奇的家谱《清漾毛氏族谱》引起了毛新宇浓厚的兴趣,原来清漾才是他的祖籍。家族历史和清漾毛氏文化对整个家族、毛泽东以及毛泽东的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毛氏家族涌现了许多政治家、军事家、哲学家,与毛泽东领导革命队伍,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有着紧密联系。

由于爷爷未能回到祖籍,作为嫡孙的毛新宇代替爷爷回来认祖归宗。